【中国环境报】湖北为什么能把碳交易做好?

发布者:天游web手机端发布时间:2021-03-31浏览次数:269

tan#201808tan#2018

来源:中国环境报发布者:陶慧发布时间:2021-03-30

《中国环境报》2021年3月29日头版头条



  近日,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召开,会上强调,把碳达峰、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,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,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、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。在此背景下,要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,积极发展绿色金融。


  今年6月,全国碳交易市场即将鸣锣开市。记者获悉,落户湖北的全国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,正在为首批2225家履约企业办理开户手续。注册登记系统堪比整个碳交易的“大脑中枢”,是全国碳市场体系建设的核心和基础,囊括了全国碳资产的大数据,承担着碳排放权的确权登记、交易结算、分配履约等重要业务和管理职能,将汇集全国重点控排企业信息。


  全国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落户湖北,在于湖北在多年试点碳交易中,无论是交易额还是交易量均处于领先位置。那么,湖北为什么能把碳交易试点做好,试点期间得出哪些经验、走过哪些弯路?本文试图一一分析。


湖北较晚开市,却有着强劲的后发优势,原因何在?


  2011年,国家发展改革委在中国展开了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,分别是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重庆、湖北、广东、深圳7个省市。湖北是中部省份独一家。


  和兄弟省市比起来,湖北的碳交易基础较好,但似乎也没有太占先手。


  北京市在2008年就建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,在碳交易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全国率先的探索,为此后的试点交易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
  上海是最早探索建立中国环境类权益市场的城市。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也是全国环境能源交易的中心市场之一,一度交易规模全国领先。


  2013年,深圳、上海、北京、广东、天津5个试点已陆续启动。此时,湖北和重庆成为最后两个等待启动的试点。直至2014年4月,湖北才鸣锣开市。


  尽管没有占据先手,湖北却有着强劲的后发优势。这体现在湖北碳市场后来的各项主要指标均位居全国首位,成为全国最大、全球第二大的碳市场。


  作为最早参与湖北碳交易体系设计的专家,天游web原生态手机端教授孙永平也是湖北碳交易专家委员会委员,追踪湖北碳交易已十多年。回过头来追溯湖北碳交易的总历程,孙永平有客观评价。


  “湖北碳交易市场做得好不好?要从两方面来看,一个是交易量,一个是交易额。从这两方面来看,湖北都属于全国领先。国家发展改革委一开始设立7个试点,后来福建、四川增加进来,变成‘7+2’个碳交易市场。在9个市场里,湖北都属于领头羊位置。在早期,湖北碳市场的交易量和交易额占据了全国60%-70%之间的份额,现在下降了一点。截至今年2月底的数据,湖北交易总量接近3.6亿吨,占据全国交易市场大约34.8%左右的份额,交易额总计约83亿元,占据全国的比重约在57.8%左右。”孙永平说。


  湖北的碳交易市场红红火火,离不开时任省级领导的高度重视。


  根据媒体公开报道,早在2009年前后,湖北省委党校有关领导就提出在湖北建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想法。湖北省委党校据此开设了碳排放权交易的相关课程。因而,湖北的领导对“碳交易”这一新兴事物并不陌生。当时,湖北省又刚启动了排污权交易,成绩不错。


  2009年,湖北省制定了全国第一个“碳盘查”标准,并在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备案。


  此后,碳排放权交易的理论学习热潮逐步掀起。湖北省发展改革委开展了多维度、全方位的能力建设培训工作,强化政府部门理论基础。通过省委党校开设碳市场、碳金融课程,将碳交易理论和市场体系基础知识普及到县处级干部层面。


  2013年2月,《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》正式印发。


  2014年1月23日,湖北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闭幕,大会表决通过了关于省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。其中,“建立湖北碳交易所,为打造全国碳金融市场创造条件”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。


  荆楚之地,渴“碳”久矣。


摸着石头过河,湖北在试点期间有哪些经验?


  从2014年3月,湖北碳交易市场正式开锣,直至今天不过短短7年,湖北在先行先试的过程中,趟出了一条独具湖北经验的道路。


  根据对一年耗能6万吨标准煤以上的工业企业碳排放盘查结果,湖北把138家企业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,涉及电力、钢铁、水泥、化工等12个行业。


  湖北鸣锣开市后一年时间,不论是总交易量还是日交易额,均占全国半壁江山,是全国最活跃的碳市场。这样的成绩单保持至今。


  湖北的碳交易市场为什么能做好?往大里说,湖北的产业结构与我国经济发展平均程度类似,产业结构偏重,控排企业多,有“刚需”。市场要想火,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:足够的人气。往细里说,在交易规则体系设计上,湖北有4个妙招。


  妙招之一:事后调整机制。孙永平分析说,碳交易初期,湖北的总体能耗较高,进入碳交易市场的门槛不低,定的是年排放达到6万吨标煤(相当于15.6吨二氧化碳)。在早期,为了调动企业参与碳交易的积极性,减轻企业负担成本,湖北引入了事后调整机制,根据企业的产量变化和成本负担水平进行事后配额调整,从而保证一个合适的碳成本约束。“这样的好处在于,让初期参与的企业打消顾虑,享受到政策红利,既给企业施加了减排压力,又给企业留出了减排的时间。”孙永平说。


  湖北碳交易试点第一年,华新水泥因当年水泥行业不景气,投入3000万元用于履约。第二年,华新水泥通过在燃料上做文章,公司到2015年时碳配额有了42.38万吨的盈余,通过碳市场交易,获利900多万元。


  妙招之二:动态调整机制。湖北采取配额总量动态调整的方式,与每一年本地的经济发展状况、国家下达的减排任务、产业因素等挂钩,综合考量。


  与动态调整相对应的是欧盟开展碳交易的“固定”减排机制。欧盟实行在阶段时间内,每年固定一个速率进行碳减排。因为目标固定,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席卷时,碳市场措手不及,碳价格发生巨大波动。彼时,欧盟因没有设置“地板价”(price floor),且没有制定任何的配额调节政策(例如在市场低迷时,市场监管可以从市场中撤销一部分配额以推高价格),配额提供者远多于配额的购买者,导致价格持续走低,极大地削弱了欧盟碳市场的功能。


  湖北总结他山之石,在配额总量调整上采用灵活的动态机制,有利于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经济走势,保护碳价格的相对稳定。


  妙招之三:行业竞争力的保护机制。不同行业的减排成本、减排潜力、对外贸易依存度差异很大,因此,湖北给每一个行业每年度减排的任务是不一样的,有的行业高,有的行业低。根据上述提到的3个维度,综合设计控排目标,这就是行业竞争力的保护机制。


  世界上实施碳约束的国家仍然属于少数,如果碳排放权交易给行业施加了过重的成本约束,就会使这些行业在与来自未实施碳约束国家的同行企业竞争中,处于弱势地位,使其维持市场份额和利润的能力下降,严重的会导致产业转移和碳泄漏。因此,基于我国国情,设计一套符合中国碳市场特质的行业竞争力保护机制,显得尤为紧迫。可以说,湖北碳市场在行业竞争力保护机制方面的探索,为全国碳市场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。


  妙招之四:保障市场流动性。碳市场首要功能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,碳价不是用来“炒”的。但是,作为市场机制,如果碳市场有价无市或者交易呈现“潮涌现象”,其“碳价”的权威性都得不到体现,反过来还会影响碳市场环境功能发挥,因此需要辩证地看待碳市场的流动性。湖北特别重视碳市场交易的流动性,始终把流动性作为交易规则设计的重要维度之一,不仅向海内外机构投资和个人投资者开放,而且进行了包括现货远期在内的多项碳金融产品创新。


  为了在开市后有足够的流动性,湖北选择“开门迎客”。


  在一级市场,湖北开始尝试公开竞价。其配额竞价对机构投资者同样开放,使得社会资金在一级市场中就可以直接进入。


  在二级市场,除了控排企业外,湖北也欢迎自愿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活动的法人机构、其他组织和个人。湖北省发展改革委曾在相关文章中表示,把个人也作为交易主体,主要考虑到“交易活跃度,以及引导激励个人社会责任意识,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社会资金投入”。湖北省碳市场还是国内首个外资主体参与的碳市场。


  《湖北日报》公开数据显示,湖北碳市场在开市后1年左右时间,开户的个人投资者已达634户,居全国首位;机构投资者达32家。个人“炒碳者”中,省内和省外客户约各占50%左右。


注册登记系统落户湖北,将带来哪些红利?


  那么,注册登记系统落户湖北,对湖北来说又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功能优势,意味着湖北强化了武汉的城市发展核心竞争力,即“我有,别人没有”的优质功能与服务,如同鱼尾摆动,将产生一系列深远影响。


  孙永平认为,注册登记系统将赋予武汉更多的自带流量。站在全国的背景来看,“请进来”的红利日渐清晰——将有大量专业人才、团队、技术会汇聚于武汉,在碳排放核查、绿色基金、绿色债券、碳金融衍生品开发、碳资产管理、碳基金发行和托管、碳资产证券化等各环节推波助澜。


  武汉会进一步发挥金融集聚效应,吸引资金、技术和绿色金融机构以及各类金融要素向长江中游城市群靠拢。以碳市场为桥梁,打通中西部地区发展通道,实现碳市场和其他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,最终将湖北建成全国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绿色资本市场。


  而放眼全球来看,“走出去”的战略步伐将更加蹄疾步稳——武汉将把城市的绿色底色擦得更亮。未来,这里将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注册登记中心,是全球碳交易的焦点之一,也是碳交易的对外交流窗口。不断擦亮这张名片,借由国际论坛举办,组织召开“一带一路”峰会、构建绿色产业联盟,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。


  业内人士预计,2021年我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量或将达到2.5亿吨,为2020年各试点交易所交易总量的3倍,成交金额将达60亿元。


  碳交易市场蓝海广袤,只待人奋蹄扬鞭。


  如此巨大的市场,会诞生出大量的新机遇。湖北省发展改革委人士介绍,初步统计,试点期间,参与湖北碳市场的各类服务机构约有1400家,注册资本超过2100亿元,从业人员约5万人。未来,全国碳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,预计会提供近20万个就业岗位。


  号角已然吹响,主动融入全国应对气候变化发展大局的湖北,必将跑出更快的速度,闯入更新的天地。


  我们拭目以待。

 

记者 张春燕 实习生 杨博凯